1946年2月底,罗荣桓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副政委,召集并主持了一场重要会议。
这次会议主要回顾了最近发生的沙岭战役。当时,国民党新六军第22师66团和教导营大约2000人,推进到了沙岭地区。由于敌人位置突出,加上我军连续撤退,大家都盼着打一场胜仗来提升士气。于是,我们调动了7个团的兵力发动进攻。为了确保胜利,东北民主联军还专门调来了炮兵团提供火力支援。
但这次战斗和秀水河子那场仗完全是两码事。咱们这边明明实力占上风,没想到最后反而吃了败仗。打了整整两天三夜,东北民主联军这边损失惨重,伤亡人数高达2157人。再看对面,敌军才损失了674人。这仗打得真叫一个憋屈,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。
这一仗打得确实够呛,咱们这边的问题暴露了不少。先说炮兵,本来该是火力支援的主力,结果不但没帮上忙,还添乱,炮弹都砸到自己人头上去了。再说侦察这块,战前情报就出了岔子,打起来更是一团糟。敌人从盘山过来两个营的援军,咱们愣是给认成了两个团。等敌人撤退的时候,咱们又判断失误,以为人家是溃败,结果在半道上中了埋伏,损失相当惨重。
会议刚结束,罗荣桓就收拾东西准备离开。这时候,谭政才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,显然迟到了。
上个月,谭政被火速调任为东北民主联军的政治部主任。当时东北局势吃紧,谭政接到命令后一刻也没耽搁,立刻动身赶往驻地。等他赶到时,会议已经结束了。罗荣桓简明扼要地向谭政介绍了会议的主要内容。
谭政刚接手工作,就遇到了这么棘手的情况。他二话不说,直接找到罗荣桓,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问题。
罗荣桓听完他的自我批评,摆了摆手。
"这次战斗失败,真不该让你来背锅。开打那会儿,你还在赶路。要说责任,那肯定得算我头上啊,我可是民主联军的副政委!"
针对沙岭战役的失败,罗荣桓和谭政进行了深入交流。他们仔细分析了战局,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。两人就战术运用、部队指挥等方面展开讨论,对此次作战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反思。通过这次谈话,他们明确了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,为后续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。这次谈话对于总结作战经验、提升指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
中央决定派谭政去东北接替罗荣桓,担任民主联军的政治部主任,主要是因为罗荣桓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。从1942年开始,罗荣桓就因为过度劳累,出现了尿血和便血的症状。到中央安排他去东北时,他的健康已经严重恶化,难以继续工作。为了让罗荣桓得到更好的治疗,中央特意安排他去朝鲜平壤的苏区医院。但即便如此,他的病情并没有好转,反而在1946年1月被确诊为肾癌,情况更加严重。
中央见罗荣桓身体实在扛不住了,特意安排谭政顶替他的岗位,这样他就能专心养病了。说白了,罗荣桓病得不轻,上头怕他再这么干下去身体吃不消,就调了谭政过来接手,让他能踏踏实实治病去。这么安排,既保证了工作不耽误,又让罗荣桓能安心休养,两全其美。
罗荣桓把工作移交给谭政后,就动身去大连疗养了。谭政随即正式接手了罗荣桓的职责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谭政一直稳坐政治部主任的位置。从东北民主联军开始,到后来的东北野战军,再到第四野战军,东野的高层领导层里,政委和参谋长都经历过人员变动,唯独林彪和谭政两个人始终没动过。可以说,他们是东野领导班子里最稳定的存在。
【谭政台上开会,台下十二个纵队司令大气不敢出】
在《赖传珠日记》里,提到谭政的时候,记录了一件挺有意思的小事。
谭政在东野和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时,威望极高。不仅普通战士对他敬重有加,就连那些战功卓著、脾气火爆的师长和纵队司令,在他面前也都规规矩矩,不敢有丝毫越界。
1948年2月,东北军区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工作会议,这次会议由谭政主持。在会议上,谭政亲自做了一场报告。
大战前夕,谭政在主席台上主持会议,台下坐满了东野各纵队的政委们。这次会议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统一思想,做好战前动员。按理说,这种政治工作会议对在座的干部们来说并不陌生,毕竟他们都是从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摸爬滚打过来的,革命意志绝对过硬。所以,在大多数人看来,这次会议更像是个务虚会,白天开开会,晚上还能看看戏、电影,整个氛围轻松和谐,大家都没太当回事。
谭政的风格截然不同,他做报告前一定会做足功课,绝不会随便说些不切实际的话。他注重事实,每次发言都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,从来不会信口开河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的报告总能切中要害,令人信服。
在军区会议还没开始的时候,谭政就已经把各种资料都准备好了,打算在会上好好表现一番。
在四纵的队伍里,有三名士兵对平民动了手,受害者中还包括一个孩子。与此同时,一纵的七名成员对一名车夫施暴。此外,二纵和四纵的士兵还强行解除了车站执法战士的武装,并对执法队成员进行了无差别的攻击。
会上,谭政毫不避讳地把各纵队违纪的事儿全抖了出来,讲得跟亲眼所见似的。不过这些事确实都是真的,一点没掺假。虽说看起来都是些小问题,但俗话说得好,小洞不补大洞吃苦。要是刚开始就不当回事,不严肃处理,等到事情闹大了,可就真没法收场了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东北野战军内部曾发生一起极为严重的违纪案件,即"马玉事件"。这起事件影响极其恶劣,成为当时部队管理中的一大污点。事情发生在1947年,当时东北野战军某部一名叫马玉的干部,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军费,严重违反军纪。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部队利益,更在官兵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。事件发生后,东北野战军高度重视,立即展开调查,并迅速作出严肃处理。这一案件的发生,暴露出当时部队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漏洞,也促使东北野战军进一步加强了纪律建设和监督管理。
一名东北野战军的连长跟村里一个地主的小老婆搞上了,事情败露后,他不但没收敛,反而把村长马玉给打死了。这案子性质太恶劣,直接捅到了东野政治部。谭政知道后,态度非常坚决,立马下令枪毙了那个连长。他还专门为马玉开了追悼会,算是给村里人一个交代。
随后,谭政代表东北野战军总政治部向所有部队发布了一份通知:
在全面开展土地改革教育后,如果有人还袒护地主或阻挠群众运动,不管他们是什么背景或经历,都得接受批评和处罚。情节恶劣的,直接开除党籍;触犯法律的,依法追究责任。
谭政一接手东野政治部主任的活儿,就把群众纪律这事儿看得特别重。部队里哪怕出点小问题,他都不放过,一定要第一时间处理,绝不让这些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。谭政管得严,就是要保证部队纪律不出岔子。
三纵的士兵对政府工作人员态度恶劣,四纵则在道路上设置路障,强行拦截车辆,甚至逼迫民众用运粪车运送他们。他们还对一名退伍军人施以暴力,原因仅仅是对方拿走了他们的一件物品。此外,他们与通化县委发生争执,强迫百姓为他们做饭,若拒绝就威胁要绑人,吓得一位老妇人跪地求饶。八纵的伤员则在牡丹江的戏院里大闹一场。
谭政在台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,台下那些战绩显赫的纵队政委们个个脸色涨红,心里直打鼓,生怕被叫到名字。
那次东北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上,一纵的万毅、二纵的吴法宪、三纵的罗舜初、四纵的彭嘉庆、六纵的赖传珠、七纵的吴富善、八纵的邱会作、九纵的李中权、十纵的周赤萍、十一纵的陈仁麒、十二纵的袁升平都来了。这些将军都是打过硬仗的老手,突然被公开批评,大家心里都不好受。
谭政在这次谈话中语气平和,没有用严厉的措辞指责他们,但仅凭他摆出的事实和道理,就足以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羞愧。这些人都是资深的共产党员,经历过战火洗礼,为革命立下过汗马功劳。虽然违纪行为并非他们直接造成,但作为部队的政治主官,面对这些问题,他们依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这次会议举行时,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得相当强大了。经过1947年夏秋两季的连续进攻,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。然而,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,谭政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,反而提醒大家要保持警惕。他的这种清醒和远见,确实让人佩服。
【“谭政,谈政也”】
1955年9月,新中国首次举行了授衔仪式。在这次仪式上,谭政被授予了大将军衔。这次授衔仪式标志着新中国军队正式建立军衔制度,谭政作为其中的一员,获得了这一重要荣誉。这一事件不仅是对谭政个人贡献的认可,也是新中国军事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在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中,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将领,只有谭政一个人得了大将军衔。其他几位,像第二野战军的李达、第三野战军的唐亮,都是上将。至于第二野战军的张际春,他在授衔前被调到中央宣传部当副部长,所以没拿到军衔。
谭政作为新中国首批大将之一,虽然从未亲自带兵打仗,也没有在战场上击毙过任何敌兵,但他对中国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这位将军的特别之处在于,他主要是在军事理论和政治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尽管他缺乏实战经验,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,为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可以说,谭政虽然没有亲临前线,但他为解放军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,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
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毛主席当年的教导。
谭政和陈赓从小就是铁哥们,小时候一起在七星桥谭氏宗祠的私塾念书,关系特别铁。后来陈赓还把自己的妹妹陈秋葵介绍给谭政,两人后来还结了婚。陈赓从东山学校毕业后,直接去了广州考黄埔军校。谭政毕业后则回到老家,当了一名小学老师。
谭政对革命事业充满向往,毅然放弃了教书的工作,直奔武汉寻找陈赓。当时陈赓已经在革命军中担任营长职务。在陈赓的安排下,谭政被分配到连队,负责管理伙食,成为了一名司务长。
谭政一加入革命队伍,就展现出了不俗的文化素养,因此在连队里主要担任文书一职。后来,大革命遭遇挫折,陈赓投身南昌起义,而谭政所在的部队则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,随后参加了由毛主席指挥的秋收起义。
1927年10月,秋收起义失利后,谭政跟随部队向井冈山转移。就在这段行军的路上,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还被选为毛泽东的秘书。当时,他们两人之间有过一段挺有意思的对话。
毛主席笑着问道:“要是给你十发子弹,你觉得能干掉多少个敌人?十个行不行?”
谭政干脆地回应:“不行。”
"那五个人应该没问题吧?"
谭政再次摆了摆手。
“那三个家伙跑哪儿去了?”
谭政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,露出一抹憨厚的笑容。
看到对方的神情,主席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说:“你啊,以后不用再扛枪了。握着笔,照样能打胜仗。”
因此,谭政在红军中的主要工作转向了宣传和教育。1929年,当湘粤赣三省的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发起第三次围剿时,毛主席特意召见了谭政,并给予了他一些重要的指示。
军委考虑到当前战事紧张,决定调你去三十一团担任党委秘书,主要抓部队的思想建设。这个任务挺重要的,你得好好干。
在秋收起义的部队中,红31团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毛泽东对谭政委以重任,派他前往该团,这充分体现了对他的器重。临行前,毛泽东还打趣道:"你这名字和你的工作倒是挺配的。"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对谭政的信任,也反映了当时轻松的工作氛围。谭政此次调任,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,也是毛泽东用人智慧的彰显。红31团作为起义的重要力量,其人事安排自然备受重视,谭政的到任无疑为这支部队增添了新的活力。
谭政,字面意思就是讨论政治。
红军刚成立那会儿,老百姓对他们的政策一头雾水。那时候兵荒马乱,谁见了扛枪带炮的队伍不是撒腿就跑?别说靠近了,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。不少人直接把粮食往深山老林里藏,生怕被抢了去。这么一来,红军想补充物资可就难了,尤其是粮食,简直是缺得厉害。
部队行军打仗,肚子得填饱。是饿着肚子硬撑,还是找老百姓要粮食?多数红军指战员觉得,眼下这情况,先解决温饱问题,纪律暂时放一放。这事儿传到谭政那儿,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种想法。
“咱们队伍的铁规矩就是不能动老百姓的任何东西,哪怕是一根针一根线都不行。要是有人这么干,那就是坏了规矩,也违背了咱们人民军队的本色。”这段话直接点明了军队纪律的严格性,强调了对老百姓财物的绝对保护,同时指出违反这一纪律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规矩,也背离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。语言简洁明了,直击要点。
谭政琢磨了很久,最终想出了个办法:跟乡亲们借粮。他定了规矩,手里有现钱的直接付钱,暂时拿不出钱的就得写个借据。他态度很明确,坚决不能白拿群众的口粮。这个决定既照顾了老百姓的利益,也保证了物资的合理调配。
老百姓的粮食都是靠汗水挣来的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也不是变魔术变出来的。咱们的部队要是需要老百姓支援粮食,必须给钱。要是手头紧,那就得写欠条。欠条上得写明白是哪支部队借的,借了多少粮食,啥时候还。老百姓拿着这个欠条,可以去苏维埃政府抵交公粮。这样既保证了部队的供给,也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,双方都不吃亏。
谭政在红军里,可以说是搞政治工作的头号人物之一。他在这方面干得特别出色,算得上是这方面的先驱了。
在革命战争年代,谭政一直冲在政治工作的最前沿。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,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战时期,再到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阶段,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岗位。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,他为人民军队的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,为部队的团结统一和战斗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谭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,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,说:
谭政这个人平时话不多,有点文绉绉的,像个书生。可一旦碰上问题或难题,他总能想出好点子,拿出新办法。他有个特别的本事,就是喜欢拿自己当例子来教导部队,这招挺管用的。
【严格自律的典范】
谭政不仅对别人高标准,对自己更是毫不放松,这种严格几乎渗透到他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1954年,谭政被调到北京任职,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。他成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,还进入第一届国防委员会,担任国防部副部长,并兼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。这一系列任命显示他在国家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。
鉴于谭政的职务等级,组织上专门为他安排了一套住宅。不过,这栋建筑年代久远,长期缺乏维护,很多地方都显得破旧不堪。屋内设备大多老旧,不少同志都替谭政感到委屈,纷纷建议上级要么给他换个住处,至少也该修缮一番。然而,谭政不仅谢绝了更换住所的提议,连简单的维修也不允许,甚至明确表示以后也不要为他修缮房屋。
谭政那件棉袄,穿到颜色都褪了还舍不得换。不少人看不下去,觉得他好歹是个开国大将,穿成这样太寒碜了。可谭政压根不在乎,反而用这事来开导别人:
穿旧衣服照样能御寒,没必要非得买新的,家里的旧衣物也别随便就扔了。这些衣服虽然旧了,但保暖效果一点不差,完全能继续穿。与其花钱买新的,不如好好利用现有的资源,这样既省钱又环保。把还能穿的旧衣服留着,既是对物品的珍惜,也是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。
谭政家的沙发已经用了很久,上面还破了好几个洞。每次有同事或下属来家里,看到这沙发都会忍不住说几句,谭政听了也只是笑笑,没接话。警卫员觉得这沙发实在不像样,就主动提议给首长换个新的,结果谭政不但没同意,还批评了他一顿。最后,换沙发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谭政平时特别不爱张扬。有一回,他女儿翻看斯诺写的《西行漫记》,发现书里提了不少红军时期的大人物,可就是没提到自己老爸。小姑娘挺纳闷,就跑去问他。谭政看着女儿,眼神里满是疼爱,耐心地跟她解释了一番。
听完老爸的解释,女儿忍不住叹了口气,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。
“真可惜啊,别人都能在书里留下名字被后人记住,偏偏您的名字没法写进去。”
谭政一听到女儿这么一说,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,表情变得认真起来。
你的观点有点偏了。那时候大家接受斯诺采访,可不是为了在书里出名,青史留名。我们主要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红军,了解革命。你想啊,长征路上、建国之前,牺牲了多少战士?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。但说实话,你知道他们中几个人的名字?
老爸的话音刚落,女儿立马觉得脸上火辣辣的,脑袋不由自主地垂了下来。
谭政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,但他却很少提及自己的功绩。他有一句名言,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:
革命工作就像组装一台车,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。要是大家都想当核心部件,没人愿意做基础零件,这台车还能跑得起来吗?说白了,革命需要分工合作,每个人都得找准自己的位置。就像汽车少了螺丝钉也动不了,革命事业同样需要默默奉献的普通人。关键不在于你处在什么位置,而在于你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。只有各司其职,才能确保革命事业稳步前进。
1975年8月,谭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,当时连个固定的住处都没有,只能暂时安顿在一间腾出来的招待所里。尽管条件简陋,谭政从未向中央提出任何个人要求,而是全身心投入工作。后来,中央为他安排了新住所,但他却婉拒了,表示要把房子让给更有需要的人。就这样,他在这间狭小破旧的招待所里,一住就是整整八年。
谭政和东北这块地方有着特殊的缘分。解放战争那会儿,他在东北待过一段时间,这段经历让他对这片黑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感情。直到后来,他依然对东北念念不忘,那种感情就像扎根在心里一样,怎么也抹不去。
1979年春天,70多岁的谭政,尽管身体不太好,还是坚持要去东北看看。他这次去,主要是想故地重游,看看有什么新变化,顺便做点调研。但到了东北后,因为遇到几件事,他两次都气得不行。
谭政去长春前,特意让秘书跟当地政府打招呼,说按一般的接待规格来就行,别搞什么特殊待遇。没想到,他临走那天,当地政府为了表示对这位老将军的敬意,还是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送宴。桌上摆满了各种高档菜肴,旁边还放了一整箱茅台酒。谭政一看这阵势,当场就火了。
“简直胡闹!谁准你们搞这种特殊待遇的?我们党的规章制度难道是摆设吗?”
谭政二话不说,扭头就走,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。直到大家按他的意思,把那些野味全撤了,他才回来坐下吃饭。
尽管如此,某些地区依然没有从中吸取经验。他们似乎对过去的错误视而不见,继续走老路。这种情况让人不禁感到遗憾,因为明明有前车之鉴,却还是重蹈覆辙。说到底,有些地方就是不长记性,对历史教训置若罔闻。这种态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,还可能导致类似问题再次发生。
刚到四平,谭政的火气又上来了。
四平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重要战场,给谭政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一到当地,政府就派人带他去参观某单位。谁知车子刚启动,谭政就生气了。他对这种迎来送往的接待方式很不满,觉得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。谭政的脾气来得快,把陪同的人都吓了一跳。其实他就是觉得,工作应该简简单单,没必要搞这些形式主义。
他很快发现,不仅自己乘坐的车辆被十几辆车前后簇拥,道路两侧还布满了公安和警察临时设立的岗哨,周围挤满了人。每到一个地方,行人都被拦下,无法通行。看到这一幕,谭政忍不住对身旁陪同的四平地方官员发火:
"别这么干,这完全是在跟群众划清界限。路我能走,老百姓也能走,凭啥非要把人家赶开!你们要是不把车和路障撤了,今天这参观我肯定不去。"
老一辈革命领袖,尤其是毛主席,对谭政同志给予了高度赞誉。王平将军更是将他誉为"同时代人的典范,后辈学习的楷模"。谭政同志毕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崇高荣誉,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敬仰。他的一生,堪称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,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,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,谭政同志始终以坚定的信念、无私的奉献和高尚的品格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。
宜人配资-在线配资查询服务-股票配资靠谱公司-上海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